公元755年冬,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“忧国之危”、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,于范阳起兵。蓄谋已久的叛变如野火燎原,顷刻间撕裂了大唐盛世的锦绣帷幕,将帝国推入长达七年零两个月的血火深渊——“安史之乱”。这场浩劫深刻重塑了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。
叛军席卷与两京沦陷(755-756年):帝国心脏的陷落
攻陷洛阳与僭号称帝(756年正月): 叛军铁骑势如破竹,迅速南下。756年正月,东都洛阳陷落,繁华帝京沦为焦土。安禄山于此迫不及待地黄袍加身,建国“大燕”,公然挑战李唐正统。
潼关失守与灵宝之殇: 名将哥舒翰临危受命,据守长安门户潼关。然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,强令哥舒翰出关决战。灵宝一战,唐军精锐在叛军诱敌深入、以逸待劳的战术下几乎全军覆没,哥舒翰被俘,潼关天险洞开。
玄宗奔蜀与马嵬惊变: 潼关失守,长安危在旦夕。唐玄宗仓皇携杨贵妃、杨国忠等西逃入蜀。行至马嵬驿(今陕西兴平),积怨已久的禁军爆发哗变。乱刀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,并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,上演了一幕“宛转蛾眉马前死”的悲剧,帝国威仪扫地。
展开剩余81%太子北上与肃宗立朝: 马嵬驿之变后,太子李亨果断与玄宗分道扬镳,北上朔方军治所灵武(今宁夏灵武)。756年七月,李亨在灵武即位,是为唐肃宗,遥尊玄宗为太上皇。此举重组了平叛核心,为帝国反击点燃了希望之火。
长安陷落: 肃宗即位不久,叛军便攻陷了已成空城的帝都长安,李氏宗庙蒙尘,大唐王朝遭遇开国以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。
战略相持与唐军反击(757-759年):力挽狂澜的曙光
郭李崛起,砥柱中流: 大将郭子仪、李光弼临危受命,成为支撑危局的中流砥柱。他们在河北、山西等地顽强作战,成功牵制大量叛军主力,稳住了北方战线,为反攻积蓄力量。
睢阳血战,屏护江淮(757年): 此役堪称决定帝国命运的关键之战。张巡、许远率数千残兵死守睢阳(今河南商丘),面对叛将尹子奇十余万大军的疯狂围攻,坚守长达十个月之久。城内粮尽,“茶纸既尽,遂食马;马尽,罗雀掘鼠;雀鼠又尽,巡出爱妾...杀以食士”。最终城破殉国,但以近乎全军覆没的惨烈代价,成功阻挡叛军南下江淮,保住了唐朝至关重要的财赋与粮食供应地,意义极其重大。
借兵回纥,饮鸩止渴: 为增强军力,肃宗不惜以巨大代价向回纥汗国求援。双方约定:“克城之日,土地、士庶归唐,金帛、子女皆归回纥”。回纥精骑的加入,成为唐军反攻的重要助力,但也埋下了收复后洛阳惨遭洗劫的祸根。
收复两京(757年秋): 在郭子仪等将领的指挥及回纥骑兵的协助下,唐军于757年九月收复长安,十月收复洛阳。两京光复,极大地提振了全国军民士气。
叛军内讧,安禄山毙命(757年初): 正当唐军反击之际,叛军内部矛盾爆发。757年正月,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伙同近侍宦官李猪儿刺杀身亡。安庆绪自立为帝,叛军集团陷入内耗,实力受损。
史思明再叛与战争延续(759-763年):烽烟再起的僵局
邺城惨败,功亏一篑(759年): 安庆绪退守邺城(今河南安阳)。759年初,唐廷集结九大节度使,率号称六十万大军(实际约二十万)围攻邺城。然而,肃宗不设统帅,仅以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,导致诸军号令不一,指挥混乱。久攻不下之际,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援。史思明率精兵南下,大破唐军于邺城外围。唐军溃败,各镇兵马损失惨重,刚刚凝聚的反攻势头遭受重挫。
史思明复叛,洛阳再陷: 史思明解邺城之围后,诱杀安庆绪,吞并其部众,自立为“大燕皇帝”,随即再度攻陷洛阳。战火重新在中原腹地熊熊燃烧。
河南拉锯,僵持不下: 此后数年,战争主要在河南一带陷入残酷的拉锯战。洛阳等重要城池在唐军与叛军之间几度易手(如河阳之战),双方均难取得决定性突破,百姓饱受蹂躏。
弑父循环,史思明殒命(761年): 叛军内讧的梦魇再次上演。761年三月,史思明因猜忌暴虐,被其长子史朝义与部将合谋绞杀。史朝义继位,叛军集团进一步离心离德。
叛乱平定(762-763年):烽火渐熄的终局
代宗继位(762年): 762年四月,唐肃宗病逝。太子李豫(后改名俶)即位,是为唐代宗。
再借回纥,大举反攻: 代宗即位后,决心彻底平叛。他再次向回纥借兵(条件依旧苛刻),并重用铁勒族名将仆固怀恩(郭子仪副手)等。762年十月,唐军以雍王李适(即后来的唐德宗)为天下兵马元帅,仆固怀恩为副元帅,统领唐军及回纥兵,在洛阳北郊的昭觉寺、横水等地与史朝义主力展开决战。
洛阳大捷与叛军瓦解(762年冬): 唐回联军大败史朝义军,歼敌六万,俘获两万。史朝义仅率轻骑仓皇东逃。此役成为战争转折点。唐军乘胜追击,叛军控制的河南州县纷纷归降。史朝义众叛亲离,其部下主要将领如田承嗣、李怀仙、薛嵩、张忠志(后赐名李宝臣)等相继投降唐朝。
穷途末路,叛乱终结(763年正月): 史朝义逃至范阳老巢,发现守将李怀仙已降唐,拒其入城。走投无路之下,他欲北投契丹,在温泉栅(今河北卢龙附近)被唐军追及。763年正月,绝望的史朝义于林中自缢身亡,首级被送至长安。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,至此终于平定。
安史之乱的硝烟虽在公元763年正月散去,但它留给大唐帝国的,远非时间所能衡量的创伤。这场浩劫席卷半壁江山,造成“人烟断绝,千里萧条”的惨象,人口锐减,经济凋敝。藩镇割据的种子在平叛过程中已然埋下,河北诸降将摇身变为拥兵自重的节度使,中央权威一落千丈。均田制、府兵制彻底瓦解,帝国赖以强盛的根基轰然崩塌。盛唐的恢弘气象,如同被狂风撕碎的锦绣,在“渔阳鼙鼓动地来”的惊变后,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,留下一个在艰难重构中走向中晚唐格局的帝国背影。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——这不仅是乱世个体的写照,更是一个王朝盛极而衰的悲怆隐喻。
发布于:湖北省金御优配-股票配资合作-股票配资最简单方法-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