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朝末年,天下动荡不安。陈胜、吴广率先揭竿而起,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烈火。那些被秦国吞并的六国贵族后裔,也纷纷趁机起兵,割据一方。
在这些起义势力中,项氏叔侄的实力最为强大。在叔父项梁战死后,年仅二十五岁的项羽接过楚军统帅之位。他率领大军南征北战,压制各路诸侯,甚至杀害义帝,自封为西楚霸王。
虽然项羽在推翻秦朝后一口气分封了十七位诸侯王,但这些诸侯都心怀不满,认为自己的封地太过贫瘠狭小。其中,汉王刘邦最为老谋深算。他进入汉中封地后,故意烧毁栈道,装作心满意足、不问世事的样子。
然而好景不长,刘邦很快就率军东进,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。论单打独斗,十个刘邦也敌不过一个项羽;但若论谋略和笼络人心,十个项羽都比不上一个刘邦。
在众多诸侯纷纷倒向刘邦,而刘邦又不断许诺封赏的情况下,齐王韩信、梁王彭越、淮南王英布等人相继助阵。最终,刘邦艰难地赢得了这场战争,建立汉朝,登基称帝。
展开剩余58%在创业过程中,刘邦出于战略需要,先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。但随着天下渐趋稳定,刘邦开始寻找各种借口,逐步铲除了其中七位异姓王。
这些被铲除的诸侯大致可分为四类:一是本无二心却被削藩处死的,如赵王张耳;二是造反原因不明的,如燕王臧荼;三是被逼造反的,如淮南王英布;四是无辜获罪后心生不满的,如齐王韩信。
刘邦诛杀功臣的行为历来备受诟病,被视为兔死狗烹的典型。表面看来,刘邦似乎忘恩负义:用人之时推心置腹,不用之时翻脸无情。
然而,这种评价并未真正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。刘邦削藩的根本原因,在于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,分封功臣是稳定局势的权宜之计。但这些诸侯王的存在,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格格不入。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大一统已成为历史潮流。
尽管秦末汉初仍有人向往裂土封王,但这种分权诉求与集权趋势背道而驰。既然秦朝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,作为后继者的刘邦自然要延续这一体制。
在专制制度下,权力分散的诸侯王与中央集权无法长期共存,冲突在所难免。因此,诛杀韩信等异姓王并非刘邦个人性格使然,也不是简单的鸟尽弓藏,而是君主集权制度的必然要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-股票配资合作-股票配资最简单方法-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